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我爱烟台 > 下设单位 > 正文

烟台市中医医院杨晨栋:双手诊脉精通古法

发布日期:2020/8/30 14:57:01 浏览:1571

为进一步弘扬抗疫精神,彰显烟台医务工作者护佑人民健康的职责担当,在第3个中国医师节到来之际,大众网·烟台联合烟台市卫健委共同开展“致敬,源自生命的守护”2020中国医师节系列报道,在全社会树立尊重医生就是尊重生命的理念,不断增进全社会对医务工作者和卫生健康工作的理解认同,持续营造尊医重卫的良好氛围。同时,进一步激励广大医务工作者以先进典型为榜样,秉承医者仁心、强化责任担当,为夺取抗击疫情的决定性胜利,再接再厉,慎终如始,继续当好守护人民健康的忠诚卫士。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姚辉通讯员胡又懿烟台报道

谈起传统中医,人们会联想到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薪火相传等词汇,但究竟它是如何的博大,又有着怎样的精髓,虽然不乏探寻人,却少有真正的精研者。而在网络盛行信息无量的当今,能够绝尘世之浮躁,守思经之初心,一头扎进浩如烟海的经典古籍里,于晦涩难懂的古文中去感触中医、领悟真道的年轻人,更是寥若晨星。

而他,就是这样一颗晨星,一颗冉冉升起的中医新星。

他,叫杨晨栋,青年名中医。2012年于山东中医药大学研究生毕业,现工作于烟台市中医医院老年病科。他以汉代大医仓公为楷模,立志做传统医学的承袭者,光大者;他坚守中医思维,潜心中医经典,深研《素问·运气七篇》,深得《内经》色诊、脉诊、尺肤诊法之精髓;他擅用古法脉诊指导经方与时方使用,药少力宏,效如桴鼓;他运用传统中医方法诊治脑血管病、眩晕病、头痛病、失眠、血管性痴呆、老年性痴呆及内科疑难杂病等,人们称他“小神医”。

烟台中医院

杨晨栋接诊患者

他用古法中医治病,疗效甚佳,年仅30就已闻名遐迩

“他的病人太多了”,“他的号很难挂”,这几乎是熟悉杨晨栋的人都有的体会。无论是在总院、分院坐诊,医院的网络挂号平台上,他的号往往在放号后很短时间内就被预约挂号患者秒抢完毕。患者找他看的病不同,但看病的体会却是一致的。

“别看杨医生年轻,但医道深厚,他和一般中医不一样,他双手把脉诊病,开的方子也很好使,我们全家人都找他调理过身体。”

“我有多年的眩晕病,看了那么多医生都没好,没想到,杨医生开了三服药就治好了,他的方子不大,没有几味药,花钱也少,可就是有效。”

“俺妈患了老年痴呆,走失了多次,听人说这个病治不好,只能越来越重,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找的杨大夫,通过杨大夫的中药和古法针灸治疗一个多月,现在俺妈健忘糊涂轻多了,出门也能自己回家了。”

术精人好,药少效宏,这大约就是人们对“好中医”趋之若鹜的原因吧。杨晨栋不过三十出头,脸面白净,额头光洁,毫无半点阅尽沧桑的老中医形象,甚至微鼓的脸颊尚未脱尽少年的稚气,但却拥有了人们如此高的信任,实属难得。可以想见,他必有过人之处,也必符合人们对“好中医”的期待。

的确,“古法诊病,精研医道,推古验今,通达不惑”,这正是杨晨栋医生的为医之道,也是他能吸引众多患者的魅力所在。

对一名医生来说,得到患者拥趸是德高术精的证明,也是一份最大的欣慰。但凡事过犹不及,杨晨栋也遇到了名医常有的困扰,找他看病的患者多,时间不够用,常有疲惫感。“现在病人的确是很多,一天下来,经常是工作到下班还有病人等候。其实每天看完常规挂号病人比较合适,这样分配到每个患者的时间还能长一点,我也会有时间去学习总结。但有患者从大老远特意赶过来了,我怎么忍心拒绝呢?”晨栋的无奈之中透露着他的医者仁心,他的疲惫令人心疼。

他徜徉古籍,问道名师,全然凝神于医学之道

很多人认为,大抵名医者,盖与世袭为医的家庭有关。然而,对大多数通过高考而进入中医院校的学生而言,他们没有中医学基础,没有家庭熏陶,他们宛如一张洁白的素纸,要想画出“最美的图画”,成名成才,则需倍于常人的努力。而我们的杨晨栋,就是这样的零基础学生,甚至可以说,他比一般学生起步都晚。

“我从小没接触过中医,我高考时报的是中国海洋大学,我也不知怎么就被调剂到了山东中医药大学。因为没有遂愿,在上大学的头两年里,我一直处在失落、消沉的情绪中,直到大三那年,遇到了几个热爱中医的师兄弟,我这才返过劲儿来,开始走向中医。”

大三才开始中医学习,至今不过10年,短短10年就从一名中医菜鸟上升到大虾级水平,真可谓中国高铁般的成才速度啊!他是怎么做到的?他有着怎样的捷径呢?

“其实没有什么捷径,如果说有,那就是学习中医经典。我经常去书店,买了很多古籍,从大三到研究生毕业,经常每天读书10个小时,这五年间我看的书籍床头书架都摆不下了,装了好几个箱子。”晨栋笑着说。

“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这是杨晨栋的治学格言。这样的自我激励,使他日日进步。五年中,他旁求博考,精研了《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难经》,复原了古代秦汉时期中医诊疗手段,对脉诊、色诊做了系统的精细的研究,对后世易水学派、温病学派亦多有涉猎。通过徜徉古籍,他实现了超然远览,参互考寻,推原中医之本根的初始目标。

北京中医药大学著名教授郝万山曾说,一个中医的成才,必然要“熟读经典多临证,问道名师有悟性”。杨晨栋的学医经历正与此契合。研究生期间,他除了看书学习,还遍访了济南民间老中医,先后师从于山东中医药大学王中琳教授,著名中医赵永山博士、著名青年中医王伟医生等。他边跟师,边坐诊,边悟道,在此过程中,逐渐触摸到了中医的内核,通过临证揣摩,他对中医诊治疾病有了自己的理解,明确了自己的研究方向。

“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在通往此境界的征途上,杨晨栋不断攀登。他虽曾落后于起跑线,却冲到了最前方,学生时代的中后期,他每天接诊三四十位患者,小神医的锋芒已微微显露。

烟台中医院

杨晨栋接诊患者

他远溯博索,思经演知,对中医脉法研究颇深

与大多数中医不同,杨晨栋为患者诊脉时,常用双手,有时还会摸患者头上和脚上的脉,他诊脉的时间较长,期间从不言语,似与古代医家相仿佛。他说,“双手诊脉又称‘人迎气口脉法’,摸头和脚上的脉是古人的‘三部九候脉法’,这都是《黄帝内经》中应用最普遍的一种诊脉方式。”

关于《黄帝内经》,许多人知道其医理深奥,古文晦涩,往往视其如天书,望而生畏、浅尝辄止、束之高阁者大有人在。而对杨晨栋来说,他既把《内经》奉为圭臬,又把它当做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良师诤友,《内经》中的每一章每一句他都熟稔于心,洋洋20万言被他尽收脑海。他说,“《黄帝内经》是一整套的思维体系,是照耀中医的一座灯塔,后世医家的各个流派都是基于《内经》而发挥的。《内经》里至少有四五种脉法值得我们细细研究。”“你看《伤寒论》的序,医圣张仲景都精研《内经》,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读呢?以恬淡之心而不是功利心,好好去感受《内经》,用上三年,你必会悟出中医的真道。”

杨晨栋还喜欢读司马迁的《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汉代大医仓公是他学习的楷模。他常常慨叹古代脉诊、色诊在今世的衰弱,痛惜中医脉诊的应用与研究在近现代的日趋式微。“我们成立了一个研究中医的小团体,专门研究古法中医的脉诊、色诊等,希望能够复原古人的诊病方式,传承光大这些中医精髓。”

正所谓“人生有大愿力,而后有大建树”。杨晨栋在精研了《内经》《难经》《脉经》等多部中医经典,仔细揣摩古人的诊脉方法后,对中医脉法有了独到的体会。他说,“中医脉法是非常庞大的系统性科学,包括人迎气口脉法、三部九候脉法、五行脉法、尺肤诊法、兼脉脉法等等。我们惯用的28脉法只可以诊断出人体气血的态势,但用于临床还远远不够。我们中医师应在这方面好好继承脉法精髓,尽力达到古人脉法的要求。”

“脉法需要勤学苦练,诊脉需要凝神静气,不能流于形式,不能敷衍了事。”他说,“像张仲景所说的,‘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明堂阕庭,尽不见察’的情形,医者应尽力避免。”

杨晨栋认为,中医的望闻问切是独立的,古人通过看面色就可以知道病可治不可治,治到什么程度,大体经过多少天,会出现什么转归等,今人也是可以达到的。当有脉证不符时,原因或是摸脉不准,或是病情假象,如果就是不符,可以参考其他诊法进一步诊断,但总以脉诊为准。

由于强调诊脉,重视望色,善用经方,杨晨栋身上焕发出一种传统中医的神韵,他不仅在临床上精诚为医,还进行了多项古法中医的课题研究,并带教了前来烟台市中医医院学习中医诊疗技术的中医学子和国外留学生。

2017年,在河南中医学院召开的一次学术交流会上,杨晨栋医生作为主讲人阐述了他对中医脉法的研究,两个小时的讲述中,他深厚的古文功底,纯正的中医思维,严谨的治学精神,深深折服了台下的医学生们。最后半个小时回答观众问题时,他气定神闲,以满腹经纶阐幽抉微,每每令提问者大有醍醐灌顶之感。

你不能不感叹,这是一个把中医古籍经典研碎了,吃进肚子里并汲取到了精髓的年轻人;是一个拿着火炬走进深邃的宝库中勇敢探索,并被古圣大医的智慧经验加注了光芒的传承者;是一个真正把“思经演知、明德笃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当代中医师。在古老中医流淌了数千年,又因西医东渐而致脉流淡弱的当今,能有这样的有志青年承续这一薪火,宏大这一溪流,你真得会看到中医振兴的希望。

最新下设单位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