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明
烟台,作为胶东革命老区的中心城市、胶东历史文化和革命文化的龙头城市,一直以来倍受世人瞩目。百余年来从"被迫开埠、辛亥举义"到"星火燎原、抗日怒潮、胜利解放"直到"走向辉煌"历经苦难,百折不挠,奋勇当先,始终走在前列!作为中国近现代历史和革命史的缩影,它全景式、史诗般地呈现了"民族从屈辱到复兴革命从苦难到辉煌"的历程与愿景。
一、烟台近现代历史与革命史的突出特征和特色

在烟台山上的胶东革命史陈列馆入口处,映入人们眼帘的是一幅红底金字的展版,上写"忠诚坚定,不畏艰难,敢为人先,无私奉献!"这,就是胶东革命精神,也是胶东革命和胶东人的特质。省有关专家曾把胶东的革命概括为“四先”:先驱、先行、先锋、先进。这,就是胶东革命和胶东人在革命历史进程中呈现出的一种本质特征。那么,烟台作为胶东革命老区的中心城市,其特点特色是什么呢?
一)烟台是中国近代史上标志性的城市,它最具代表性地见证了中华民族那段屈辱史,是中国近代史的缩影。对那段历史,因篇幅所限,这里只讲个大体脉络和重要历史节点。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是英国人挑起,1842年战争结束,签订了不平等的《南京条约》,有了"五口通商"。五个口岸都在江南: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1856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英法联军共同北上攻打天津北京。1858年和1860年先后签订了不平等的《天津条约》、《北京条约》。这时就开始与烟台有联系了。一个是:当初法国军队是先在烟台登陆集结休整,然后乘船北上,与从旅顺出发的英军会合,攻了天津打进北京,逼迫清政府签下条约。当初法军司令部就设在烟台山的龙王庙;1860年洗劫烧毁圆明园的那帮法国强盗,就是从烟台山下出发的。再是,这两个不平等条约是在"五口通商"的基础上,又逼迫清政府开了10个口岸,其中北方有3个:天津、牛庄、登州。牛庄就是今天的营口,登州就是蓬莱。当时英国首任驻登州领事马礼逊发现烟台芝罘湾港阔水深、地理位置优越,遂强行把领事馆建到了烟台山上。1861年烟台正式开埠,登莱青道署衙门1862年也随之迁到了烟台。从这时开始,烟台作为山东乃至北方最早开埠的城市,它的命运就同国家民族的命运从本质到特征都交融在了一起,极具代表性地一步步走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当时在山东在江北,它是带有标志性的。而这些才仅仅是开始,真正发生在这里又轰动中外、震惊世人、影响到整个国家民族命运的大事件还在后面。这就是,1876年的中英《烟台条约》在烟台的签订和1895年的中日《马关条约》在烟台换约生效。这两个条约在烟台的签订换约,是与国运紧密相连的。这要从为什么有《烟台条约》说起。
1860年《北京条约》签订后,外国列强们纷纷觊觎中国,不断寻衅滋事,制造事端,以期挑起战争,扩大侵略。当时英国占据着印度,就企图从印度和缅甸等地进入中国西藏和西南。终于1875年发生了“云南事件”又称“滇案”:是年2月,英国驻华使馆翻译马嘉理,擅自带领一支英军由缅甸闯入云南,开枪打死中国居民。当地民众奋起抵抗,打死马嘉理,把侵略军赶出了云南。事件发生后,英国人反咬一口把事件说成是清廷幕后策划指使。同时提出超出事件范围之外的无理要求,要求清政府减免税厘、增开沿海沿江通商口岸、开放云南边界贸易、允其进入西藏等等,否则就要撤使、绝交、用兵。为此,清廷与英使交涉谈判持续了一年多。北洋大臣李鸿章与英国公使威妥玛进行了艰难的谈判。谈判从北京谈到上海,又从北京谈到天津,最后从天津谈到了烟台。清廷软弱无能,惧怕英法等列强再犯京津、惧怕英俄联合侵占新疆与西藏,命李鸿章“妥办”。最后,李鸿章与威妥玛于1876年9月13日,在烟台山下英国人把持的东海关税务司,签下了丧权辱国的《烟台条约》。北海、温州、芜湖、宜昌,就是在这个条约确定下被迫开埠的。中英《烟台条约》是继1860年《北京条约》之后最屈辱的条约,它的影响是极其恶劣的。它不仅给英国人自己争利益,还给狼狈为奸的同伙法国美国俄国等列强争。它不仅在经济上掠夺,还在外交司法上强行压迫干预。如逼迫大清派公使前往英国道歉;确定了臭名昭著的“观审制度”和"被告原则",强行干预中国的司法审判制度,严重侵犯了中国的司法主权。其中所谓"被告原则”,即中国人与外国人之间发生的民事、刑事诉讼案件,凡被告是外国人的,须交由被告所在国官员进行处理。这些条款的确定与实施,在中国近代史上是国人耻辱噩梦的开端,也是清政府丧权辱国的重要标志。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曾有过上千个中外条约,其中最为丧权辱国的前10个中,就有中英《烟台条约》。
中英《烟台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华民族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了。李鸿章深切地感到弱国无外交,必须增强国力军力,"中体西用",抓洋务强国防,“师夷长技以制夷”,发展"利炮坚船"。所以从1876年后他又来了5次烟台,当年就开始在烟台相继建立著名的通伸冈西炮台(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金沟寨东炮台(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建炮台时,专门请了德国军事专家,并投巨资购置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也是最昂贵的克虏伯大炮。他深刻认识到烟台的重要地位,1886年专门举荐委派其得力干将盛宣怀到烟台任了6年登莱青兵备道道台。从1876年到1888年用了12年,在胶东威海建立了清王朝乃至亚洲最强大的海军舰队—北洋水师。为建北洋水师他还派员到英国学习培训、到德国和英国购置世界最先进的铁甲舰。但即使如此,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并没有使中华民族的命运出现转机。仅仅过了6年,在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中,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李鸿章于战后的1895年4月17日,代表清廷在日本签下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日相尹滕博文当即逼迫清政府:20天后必须到中国烟台换约生效。这一次,因李鸿章在马关被日本浪人打了一枪,卧床不起,清政府是派伍廷芳来到烟台。1895年的5月8日,中日《马关条约》在烟台山下换约生效。
大家可能要问,这些条约怎么会都在烟台呢?而且中英《烟台条约》是英国公使威妥玛提出要到烟台签、中日《马关条约》是日相伊藤博文提出要到烟台换。为什么?一、烟台是海港城市,外国列强在港口和近海有军舰甚至军队相要胁。而在清廷京城或内地城市,他们则有所顾忌。二、烟台有他们的领事馆,英国人把持的东海关税务司和稽查武装及众多洋行教堂等可作接应;近在咫尺的威海则已落入日军之手。他们有恃无恐。三、烟台是清廷重要官府所在地,即登莱青道署座落于此。在这里签约、换约,符合当时所谓"国际法例”。
《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是: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2亿3千万两白银(日本当时的年度财政收入才是8000万日元);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等。这一次清政府割让领土之多、丧失主权之重、赔偿款额之巨,开创了中英《南京条约》以来丧权辱国之最,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空前的丧权辱国条约。现在看,日本的崛起,直接得益于甲午战争。现代日本的起点,其实就是《马关条约》在烟台换约生效。这个条约的生效,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最为严重的是,它招来帝国主义列强们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使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它不仅资强了日本的国力和发展,使日本“脱亚入欧”走进“列强”,而且也为5年后的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中国跌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埋下了祸根。实际上就是起了一个极为恶劣的引领作用。还是以烟台为例,《马关条约》換约生效后,各国列强蜂拥而至,单是烟台山周边,不但"八国列强"来建了领事馆,连挪威丹麦芬兰这些北欧小国也来了,先后共有16个国家在这里建了领事馆。直到今天,在亚洲各国,没有几个城市有这么多的外国领事馆。这个领事馆近代建筑群今天还在,2006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已然成为历史见证的实物载体。
由上述这些重大历史事件和这些依然还在的百年建筑不难看出,烟台最具代表性地见证了中华民族那段屈辱史,是典型的中国近代史缩影。
二)烟台和胶东是近现代中国革命发祥地之一,在这里最为集中地体现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从反帝反封建到推翻“三座大山”的各种革命组织和斗争形式;最具代表性、全景式地见证并呈现了“民族从屈辱到复兴、革命从苦难到辉煌”的历程和愿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从各界民众奋起抗议抵制外国列强在烟台设立租界开始,到抗议巴黎和会将青岛划给日本引发"五、四"运动,各种组织、各种形式的反帝反封建运动和斗争在这里连绵不断,这实际就是近代旧民主主义革命;直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在党的领导下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这就是通常说的现代革命。发生的这一切,在全国其它城市和地区是罕见的。
一是烟台民众抗议外国列强设租界。烟台虽然开埠早,但有一个历史事实让国人对当时的烟台刮目相看。这就是烟台这个中国沿海开埠重镇、东海关税务司所在城市,竟然没有一处外国租界。这其实是烟台民众抵抗的结果。1861年烟台被迫开埠,先后有16个国家在烟台设立领事馆。外国列强对中国当时可谓是军事上侵略、政治上压迫、经济上掠夺、文化上渗透。西方列强们并不满足在烟台已拥有的特权,十九世纪末多次要在烟台建工部局设立租界,以便享有更多的外事豁免权和特权。但均遭到了烟台各界民众的坚决抗议反对,连道署也不得不予以抵制。最后清廷北洋大臣迫于地方抗议抵制压力,以及考虑烟台对清廷的战略地位,亦致函明确“不予准允”。列强的图谋终未得逞,最后竟连一条租街也没有设成。现在能看到的那个时期外国人印发的明信片,印有“芝罘租街”,其实是他们自己的称谓叫法罢了。
二是1910年爆发的莱阳农民抗捐抗税起义。这次起义的背景原因及性质还是与胶东堕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反帝反封建有关。概要地说,当时国家在外国列强欺凌下积弱积贫,甲午战争失败、《马关条约》的巨额赔款和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的巨额"庚子"赔款,迫使国库空虚的清廷把灾难推向了民众;各级官府苛捐杂税多于牛毛,胶东大地民不聊生,难以为继。前一年这一带闹灾荒,粮食欠收,到了冬天直到开春,几乎家家揭不开锅,老百姓要饭都没了去处,真是“路有冻死骨,饿殍遍山野”。当年开春后又招灾,麦收无望。而此时官府不但不放粮赈灾,贪官污吏们还巧立名目,变本加利苛捐杂税,百般勒索百姓。甚至丧尽天良,勾结奸商,囤积居奇,抬高粮价,致使民众走投无路。就是在这样的当口,曲诗文揭竿而起,率众起义暴动。他起义造反、攻打莱阳城的口号就是:夺回积谷、开仓放粮!起义迎和民心、顺应民意。当时,曲诗文振臂一呼,万民响应!起义农民如同干柴遇烈火,熊熊燃烧、势不可挡!曲诗文领导的这次起义暴动,纯粹是官逼民反。莱阳、海阳一带先后有数万人参加,活动范围方圆百余里,后扩大影响到十多万人,满清倒台后仍未平息。这次抗捐抗税暴动也是当时全国反清起义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沉重打击了清王朝在胶东的统治,轰动全国、影响巨大。它震动了摇摇欲坠的清王朝,成为胶东辛亥革命的先声,被称之为压倒满清王朝的“最后几根稻草”之一。暴动引发助长了社会的反清斗争情绪,激励了莱阳、海阳、招远、栖霞一带民众的革命热情。如十几年后,莱阳出现了胶东第一个农村共产党支部、胶东第一个县委和县委书记李伯颜、胶东第一个中心县委等。清政府在镇压暴动后,因为没有抓到曲诗文和几个起义骨干,恼怒之下,进行了“追责”:撤了前后两任镇压起义不力的莱阳县令和一任海阳县令、查办了囤积居奇“惹祸”的奸商、处理了从山东巡抚孙宝琦到登莱青道道台等官吏30余人。曲诗文后来是1914年满清倒台后从栖霞回到莱阳,正准备再次组织暴动时,不幸被官府抓获。他与两个儿子在烟台英勇就义。死难时大义凛然,极其惨烈。莱阳抗捐抗税这个大事件一直在胶东传诵不止,建国后很长一段时间